一些不法分子以“健康讲座”“免费检查”“中奖返现”“子女有灾”等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。老人受骗后,不仅损失财产,心理和身体也受到重创。在今年“敬老月”期间,市老龄办根据去年接到的老年人“上当受骗”有关投诉情况,将诈骗术整理归纳,编辑并发放《哈市老年人预防诈骗指南》,给冰城百万老年人以警示。
A “神医”治病骗术
【案例】
市民史奶奶在早市买菜时,听说附近有个百岁“神医”,便好奇前往。一见面,“神医”就称史奶奶面色灰暗,其儿女有血光之灾,必须把家里钱财拿来“施法”才能“破灾”,“施法”后,钱财原物归还。史奶奶回家取了40万元现金,用袋子装着送到“神医”手里,“神医”“施法”后,史奶奶被告诫回家才能打开袋子。回家后,女儿打开袋子,发现里面只有一箱牛奶,随即报警。
【警示】
这种骗术主要针对相信迷信的老人,并抓住绝大多数老人关爱子女的心理进行诈骗。骗子有时会事先踩点或在暗中观察老人情绪,甚至化装成尼姑、和尚,给老人看面相、算命、诊病,让老人上钩,骗取钱财。“神医秘方”和“消灾法术”都是编造的谎言,老人如遇此情况,不应介入,如被骗应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。
B 保健品讲座骗术
【案例】
王大爷参加“健康讲座”每次都能领几个鸡蛋,因此王大爷不断介绍邻居参加。会场的服务人员对王大爷也是百般热情。随后,公司推出优惠活动,王大爷等交了100元“诚意金”,事后不仅拿回本金还收到“昂贵”的保健品。老人们奔走相告。连续几天的“回馈”活动后,老人们纷纷交数千甚至上万元继续参加优惠活动,不料第二天再去会场,却人去楼空了。
【警示】
老人如遇此类情况应和家中亲戚朋友事前多商量,不要轻信“天上掉馅饼”的好事。面对小恩小惠,一定要保持理性,避免上当受骗。子女也应从多方面关心老人需求,与老人多沟通,实时掌握老人心理动向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
C 电信诈骗术
【案例】
李大妈是空巢老人,她的儿子在外地上班。一天,她接到电话,对方称是其儿子同事,告知其儿子发生车祸,急需手术费5万元,不快点打钱过来,医院就不能及时做手术,会有生命危险。情急之下,李大妈给儿子打电话却是“无法接通”的状态,她急忙汇钱到指定账户,结果上当受骗。
【警示】
预防电信诈骗,老人一定要擦亮眼睛,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,接到陌生电话不要轻信,绝不透露身份证件号码、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,更不要轻易转账汇款。若受到恐吓或有疑问,及时向警方求助。
D 微信“帮砍价”骗术
【案例】
64岁的蔡大妈喜欢玩微信。一天,她看到同学群里有一条砍价链接,点进去后,页面显示“你已帮朋友砍了12.5元”,消息下面还有一行字“您参与砍价,中100元红包,点击领取”。喜出望外的蔡大妈直接点击领红包,还输入自己的姓名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等信息,可却没领到红包。儿女知道后,急忙查看蔡大妈的银行卡,发现卡内的3000多元钱不翼而飞。
【警示】
老人要对朋友圈发布的砍价赢大奖之类的营销保持高度警惕,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,特别是敏感的个人信息更要谨慎填写,以免泄露信息,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。
E 上门“服务”骗术
【案例】
郭阿姨在家看电视,突然有人敲门说是暖气检修工,郭阿姨开门便让二人进屋“检修”,二人声称为了快点完工要分开干活,一个在卧室一个在客厅。在客厅的工人便开始向郭阿姨问东问西分散注意力。十几分钟后,二人离开。第二天,郭阿姨要出门时,发现卧室内的金首饰和现金都不见了。
【警示】
这类上门诈骗盗窃的犯罪行为,多以两人合伙作案,且多选择独自在家的老人为实施犯罪的对象。老人独自在家时,不要给陌生人开门。如不能确认上门服务人员的身份,最好和物业部门或相关部门联系,同时看好自己的贵重物品,以免被盗。
F 集资诈骗术
【案例】
去年夏天,陈大妈去超市购物时遇到一个发传单的男子,对方称公司投资收益高,年收益在12%左右。陈大妈参加了推介会,现场还发放了很多礼品。中午,负责人请到场的老人们吃饭,很多老人在饭桌上就签了协议,陈大妈考虑一晚上,第二天决定投资20万元,也签了协议。前两个月,陈大妈收到2000元的收益,但第三个月开始没有“音信”了,才知被骗。
【警示】
近期,各类金融诈骗案件层出不穷,很多不法分子把老人当作诈骗对象,抓住老人金融理财等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的弱点进行诈骗。市老龄办等部门提醒,老人要多学习一些投资、金融知识,通过正规渠道让资金有效增值,同时保障资金安全。
G 中奖骗术
【案例】
孙大妈收到一条短信,称其获得“星光大道场外观众大奖”,会有客服人员与其联系。第二天,“客服”如约来电,先核实了孙大妈的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,并告知其奖品为一台60英寸电视机及现金两万元,但需要先缴纳2000元的税款和快递费。孙大妈将钱转到了指定账户,结果什么都没收到。
【警示】
这类诈骗术,多以网络诈骗为主,很多老人得知中奖消息非常激动,容易相信对方,想着和巨额奖金相比,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并不多,于是上当受骗。如遇此类中奖信息,老人要多一份警惕,保持冷静。
H 慈善骗术
【案例】
最近迷上玩微信的刘大妈,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患白血病孩子的筹款信息,她看见页面上显示有孩子的户口页和筹款账号,而且患病孩子和自己的孙子年龄相仿,刘大妈便给链接中的账号捐了1000元,想帮助孩子渡过难关。可过了几天,刘大妈再次看到这个孩子的筹款等信息,但名字变了,病也改成了先天性心脏病,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受骗了。
【警示】
很多老人在财产损失的同时,心理也受到创伤。网络上的不法分子用朴实的文字博得别人的同情和信任,进而骗取钱财。老人如遇此类求助信息时,伸手助人前,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和动机,以免上当受骗。